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会计学院

资源下载

首页 / 资源下载 正文
专业特色
实习实践
教学科研
精品课程
考研考证
优秀毕业生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添加时间:2005-11-16 00:00:00 来源:会计系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及其对未来会计的影响

----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方正生

摘要: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在电子计算机处理工资近50年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超高速运算技术、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的数字通讯技术的运用,以及网络技术的支撑与开拓,使得会计亦将成为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并实现其管理型与网络化,成为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这对现实的会计实务和理论,会带来巨大甚至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虽不能改变会计的本质,但对会计整体的冲击很大,以至我们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体化的现实,对一些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迅急地作出相应的研究与解释。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软件、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价值链、经济增加值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问世到现在已半个世纪,50余年来随着这种高速和超高速运算技术、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的数字通讯方式的运用,电子数据处理不仅显示出其在管理中的高效能与高效益,而且,80年代引入人工智能后,使其具有极强的辅助设计、辅助决策和管理控制等功能,应用领域和应用技术不断扩展,使电信、传真、数据和声象在内的电信与计算机完全融为一体,以至于未来的企业生产经营商务和人类生活将因此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数字化也不例外地顺应其产生与发展。

(一)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软件,第一次在电子计算机上处理工资,使电子计算机开始用于会计工作。电子计算系统(Electronic Computing System)通常被称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会计数据的处理,既采用了EDPS,故称“电子数据处理会计”(EDPA: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Accounting)。由于EDP会计刚起步,当时出现的只是用于个别或少数孤立的单项业务模块,如工资计算、编制请款单和销售统计等。1965年以后逐渐形成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如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工资计算和财务报表等。70年代开始出现决策支持系统,为会计单位的预测决策提供了工具,如“购买管理”、“存货管理”等。80年代将人工智能引入管理会计的支持系统,进一步增强了会计对整个会计单位的经营管理与决策功能,如“物料需求计划”、“销售计划”、“资金及财务管理”等。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向企业内部一体化、综合化、智仁化和满足局外网户有关信息需求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会计(电子)信息系统成为整个企业管理网络的核心部分,出现了MRPⅡERP全面企业管理型软件。

“电子数据处理会计”在我国开始引入时称之“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如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编写组编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9月审定的我国公开出版的第一本EDPA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就是称之《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版)。其后在1981年8月被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认可,正式简称为“会计电算化”。

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70年代初开始,有了单项业务的处理。如197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计财部利用国产DJS- 电子计算机计算工资、统计产值等。为了使会计电子数据处理工作在我国得以顺利开展,财政部于1979年给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500万元,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80年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原始凭证输入、编制记账凭证、审核、登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的会计核算系统。1988年先锋和用友软件公司率先推出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促使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90年代,随着多功能智能化模块和局域、广域网络的出现,会计方面的电子数据处理,有了决策与控制的支持系统,网络环境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信息支持,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财会工作的效率与效益,而且也有力地加速了会计电子数据处理自身的发展和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电算化”,强化了企业经济核算和企业管理。如湖北省烟草公司1994年使用的武汉金苹果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商品性通用会计软件,实现了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仓库联网,进销存核算与管理一体化,有效地加强了经济核算,强化了企业经营管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程度,虽不能与发展国家的大面积相比,却已达10%以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开拓,我们深信,在进入21世纪不远的将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将出现更新的局面—实现数字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会计是经济最集中的管理和提供信息系统的功能。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时,人们认为计算机就是计算机硬件,而用计算机指令编写的程序被当作硬件的使用说明书,完全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概念。自1947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首先提出用流程图描述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以来,人们才逐步认识到程序与硬件的区别,才开始对程序设计进行独立的研究,软件开发技术也才逐步形成和发展。50余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其软件的规模与性能也不断地完善与扩充,软件开发的方法与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创新。

软件是电子计算机的灵魂。运用电子计算机所要达到的目的能否有效地实现,关键在于其使用的软件如何。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其内涵就在于会计软件的开发与运行环境,以及其技术的发展。

我国会计软件的发展,源于1979年财政部与原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定点开发试点,这次试点对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会计软件结构与功能的发展及发展趋势,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初始性开发的软件阶段、单项业务处理软件阶段、核算型软件阶段、管理型软件阶段和融合于全面企业管理型软件阶段。

初始时期 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 国际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

初始性开 单项业务 核算型 管理型 融合于全面企业 60年代MRP(“物料需求规划”)

发的软件 处理软件 软 件 软 件 管 理 型 软 件 80年代MRPⅡ(“制造资源规划”)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1世纪 90年代ERP(“企业资源规划”)

一、初始性开发的软件阶段(1979—1988)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70年代末开始,我国理论界起步研究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

用,并逐步建立其会计理论结构模型,出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探索计算机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最早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工资的管理与核算,以及会计核算中的业务处理。因而这一阶段的软件开发,不仅缺乏广泛性与一定深度,且水平也有限。会计软件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当时采用和推行的是非商品化定点开发的初始性软件。其最有影响是1979年财政部与原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建立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包括结算中心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资产台帐子系统和货币收付子系统)的开发试点。1981年8月在财政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会议不仅介绍与讨论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情况,而且围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若干理论、政策、步骤、方法和具体技术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研究组”就是经这次会议倡议于1987年成立的,它是中国会计学会领导下专门从事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和推广运用的学术团体。这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是首次,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树立了里程碑。

定点开发,除“一汽”是由国家组织以外,基本是自发地进行,缺乏长期稳定的技术开发队伍,其开发的软件,后续维护也无法跟上,加之财会人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高等等原因,定点的开发与应用多数的命运是无结果。尽管如此,其实践为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出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阶段(1988—1993)

所谓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是指软件功能只能满足一定业务的一般记账、算账和报账要求的软件。而不是简单地以模块的多少区分。其目的是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1988年12月,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和会计专用设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的民办高科技企业“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用友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在北京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诞生。用友公司沿着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道路致力于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开拓。1990年4月财政部按照1989年12月该部颁布的,我国第一个关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全国性制度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组织了颁布该规定后的第一次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活动。此次评审中,用友公司开发的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工资管理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通过了评审。在专项评审后的几年时间里,各软件公司亦以各自被评审通过的品牌逐渐登场,推出了类似这些子系统的会计核算软件,从而使我国会计软件跨入商品化发展阶段。

三、核算型软件阶段(1993—1998)

由于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的商品化,使得各软件公司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迫使各公司对自己所设计的软件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进而扩展对软件的项目和功能的开发,使会计核算对软件的全面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了核算型软件的发展阶段。

所谓核算型软件,是指对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经济业务,具有进行全部账务处理和报表输出功能的软件。即“三账”(记账、算账、报账)全部由计算机处理。

核算型软件的模块一般包括: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账务处理(一般性)和会计报表等。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是最基本的功能模块,它们可独立满足小型会计单位一般的会计核算要求;而对大中型和管理要求较高的企业,其核算只使用这两个功能模块显然不够。

四、管理型软件阶段(1998—预期)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科学管理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在软件研制开发及其商务竞争的推动下,会计软件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就势在必然。

所谓管理型软件,是指对经济业务具备事前有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事中有管理和控制,事后有核算和分析功能的软件。

财政部1998年组织的会计软件评审工作时,就要求被评审的软件必须具备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和提供编制现金流量表等功能,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应从一开始就要有规范化的总体设计与系统分析,力求克服前阶段同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刈裂、数据重复输入、缺乏勾稽关系与控制机制,使软件既具有单元性、整体性、系统性,也可以集成一体化运行;既具有财务管理功能,并可对生产经营中的物流进行反映与控制。如用友软件集团1998年4月在国内率先研制推出中国第一套全面基于互联网的B/S(浏览器/Web服务器)架构的大型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五、融合于全面企业管理型软件阶段(未来趋势)

随着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企业管理软件在管理应用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本的推动下,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MRP(物料需求规划)àMRPⅡ(制造资源规划)àERP(企业资源规划)。

(一)60—70年代MRPMaterials Requir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规划)软件。

MRP软件是由美国生产与控制协会(APICS)推出的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开创性软件。

MRP的发展经历了两种形式:时段式MRPà 闭环式MRP。时段式MRP的特点,是从主生产计划出发,将物料需求区分为独立需求与非独立需求并分别处理,对库存状态引入时间分离概念,从而解决了何时定货以及定货数量问题;闭环式MRP的特点,是围绕物料需求规划,使生产的全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的闭环系统,只要主生产计划定好,闭环式MRP系统就能很好地运行。现在,一般指的MRP软件,就是指闭环式的MRP。因而,所谓物料需求规划软件,是指围绕物料需求计划,将生产作业计划和采购计划及其执行过程所涉及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利用其信息作出计划平衡,具备使生产全过程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的功能软件。它不仅仅是一个定货及其核算系统,而事实上它已成为一个对生产计划的反映和执行控制的工具。

(二)80年代的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规划)软件。

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但企业管理中的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涉及的只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资金流一般是由财会人员实施管理,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加工与存储,以至数出多门而不一致,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了资源。人们为了克服这种弊端,使资金流与物流得到统一管理,将财务子系统与生产子系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继而人们又将其他相关的工程技术子系统等纳入,使之成为一个一体化系统,称之“制造资源规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英文缩写也是MRP三个字,为了与物料需求规划系统的MRP相区别,则称之为“MRPⅡ”。其基本特点可归纳为:

1、 企业管理系统一体化。将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流过程和资金流过程统一于制

造资源规划系统,实行一体化的反映与控制。

2、具备中央数据库。各子系统在统一数据环境下工作,所有数据均集取于企业的中央数据库。

3、具备模拟功能。它能根据不同的决策方针,模拟出各种未来将发生的结果。

由于它具有上述特点,因而我们可将它定义为:制造资源规划(MRPⅡ)软件,是指从

主生产计划出发,以企业内物流和资金流为中心,将有关子系统集成一体化管理的软件。它在周密的计划下,可以有效地控制与利用各种制造资源、加速资金周转、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但它仍局限于企业内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事中、事后的核算与管理。

(三)90年代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软件。

90年代中后期,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时代背景与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创新过程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目标是创新(Innovation)。知识经济时代的创

新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不同。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从总体上看,带有较大的不定性、个人性和相对稳定性,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则基本是常规性、集体性和不间断性。

2、追求竞争优势的变化。工业经济时代,竞争优势来自对效率的追求,而知识经济时

代,竞争优势则在于对创新的追求。

3、主动需求与被动需求的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一般是根据社会需求来生产供应,社会

是主动需求方,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的创新不断,引起社会需求也迅速变化,使社会需求由主动需求方变为相对的被动需求方。

4、 竞争空间的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空间一般是在国内,而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发展,任何企业都要承受竞争国际化的压力。

ERP就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下,考虑了MRPⅡ的不足之处,进行大面积的扩充和改善而诞

生的。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是指将企业的营运流程当作是一条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集成一体化系统,实施有效管理,并可实现全球范围的多厂、多地区的跨国营运的软件。其基本特点是能适应企业多元化的经营及其境外多厂、多区域的跨国一体化的运作,具备动态控制与实时分析、能对企业的各种资源集成与优化的功能。

我国前些年来,通过不懈努力,也有一些软件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研究开发国产的ERP管理软件系统。联想集团1999年初已决定引进国际先进的ERP管理系统;用友软件集团已向传统的ERP挑战,提出全面实施网络财务战略,建立新型的ERP软件--使ERP集成网络财务的功能;安易公司1999年10月6日宣布《Anyi 2000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正式发版;还有“金蝶”的K/3ERP。

现今随着VC-价值链(Value Chain)和EVA(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理论的传入,“金蝶”2004年6月5日与思滕思特--远卓管理顾问公司和全球首屈一指的商业软件供应商HYSL(Hyperion Solutions),在香港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宣布三方组成策略性联盟,协助“金蝶”将EVA功能纳入k/3 ERP体系;新落户深圳的原动力公司也以此为切入点,不久前宣布成立并推出国内首套价值链VC管理软件。

这些国产的会计(财务)软件及企业管理软件在现在与未来的不断完善、提高的深层开发与运用中,必将实现我国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型和网络化,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其竞争能力。

财政部在2004年7月2日发出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指出:“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与单位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结合,提升会计工作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服务功能”。

(二)

现代会计具有三种系统的性质:

1、 现代会计是一种经济核算系统。经济核算系统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统计核算系统、

业务核算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单元或因素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它有三个特征,即:层次性--可以互成系统;独立性--可以自成系统;功能性--每个单元总是具有一定的特定功能。所以按系统论的观点,系统各部分都是重要的,没有什么重要不重要的区别。这并不排斥一定时期一定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从经济核算的大系统来看,业务、统计和会计三个系统在整个经济核算中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缺一就不能达到特定的最优功能。但都有自己的特点。会计核算系统不同于其他核算系统,仅只考核某些指标或只是考核总体的大量现象,在商品、货币经济存在的条件下,而且是对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与综合的核算。

2、 现代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系统。会计之所以产生,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有

生产就有会计,就要有会计。因为要知道生产的所获、所耗以及所剩。这就不仅要通过会计系统进行核算,而且还要通过会计系统进行管理。《周礼》中就有说明:“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马克思也曾指出: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

3、 现代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所谓信息系统,是指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

检索和传递的单元。会计就是这样一个单元。单据的集中就是对数据的收集;编制记账凭证就是对数据的处理,登记账本就是对数据的存储,账户、账本、报表和整个会计档案的目录就是数据的检索问题,报表的报送就是数据的传递。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西方国家的会计学界在信息论出现10余年后的60年代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Accounting is an information system),不过当时只是根据会计提供财务报告所作出的形式概括。如果会计实现电算化,会计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功能就会更为强大、更为壮观。

正因为现代会计具有这三种性质,所以我们说:现代会计是对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与综合地反映和控制,是经济最集中的管理和提供信息的系统。这是论断者在80年代提出的。90年代初他还指出:从最一般意义上定义:会计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资源、耗费和成果的确认与计量、并对其进行反映与控制的科学。

上述定义虽出自80年代和90年代初,近20年后的今天,会计由于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获得了电子数据处理和信息网络的高科技手段,使其成为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并将实现其管理型和网络化,但这些只能改变会计处理经济业务的手段、数据获取与信息给予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会计环境,并不能改变会计是经济最集中的管理和提供信息系统的会计本质。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必将给未来会计带来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就主要方面看:

1、 非会计领域信息将被广泛纳入会计信息披露,拓充了会计的反映与控制空间

会计电算化可以强化和拓展会计对生产经营的综合反映能力,从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

者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需要。例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4年在其完成的《改进企业报告》中提出,企业报告应提供五大类信息:第一类,经营业绩性信息--销售产品的价格和数量、市场份额、用户满意度、退货及积压情况、雇员数量及平均工资、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第二类,分析性信息,主要说明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等;第三类,前瞻性信息,包括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企业管理部门的计划,实际经营业绩与以前披露的机会和风险,以及与计划的比较等;第四类,高层股东和管理人员信息,主要就大股东、董事、管理人员及其酬金情况,以及关联方交易进行说明等;第五类,背景性信息,包括企业的广泛目标和战略、经营业务、资产的范围和内容、竞争对手,以及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这些信息通过信息使用者的反馈,或计算机的智能处理,从而对有关方面又可发挥其控制能力。

2、 社会责任信息将通过会计广泛披露,社会责任会计将应运而生

人类社会现在对企业的认识,正经历着从仅重视经济方面到经济与社会并重的转变。

企业不再仅仅承担为所有者的资本保值增值的单一受托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对整个人类社会广泛的受托责任。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以及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型和网络化的发展,势必影响着会计披露的信息内容(如环境保护、社会经济效果等方面),而会计披露的信息内容也必将反过来影响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70年代,美国会计师协会和美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社会项目的效果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企业行为会计委员会等五个专门组织,它们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法国于1977年以正式法令的形式,要求职工人数超过300人的企业,必须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列出就业人数、工资福利、劳动条件、职工培训、行业关系、职工住房和交通等有关方面的信息。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80年代的《公司报告》中也有类似规定,鼓励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之外,另外增加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和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在工业经济时代,雇员感到公司的眼睛总是通过会计账簿注视着他们,而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今,公司将会感到公众的眼睛总是通过委托的社会责任注视着它们。

上述广泛的社会责任信息,也是随着数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型和网络化而被纳入,因此可以预见,社会责任会计也就不可避免地将逐步形成。`

3、 会计信息的实时性与多计量属性的计价将成为现实

20世纪70年代,人们为了了解企业由于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和现时中的市值变化,

避免决策失误,西方国家投资者和公众曾要求实施“通货膨胀会计”,在基本财务报表和有关报告中同时提供现行成本、历史成本和其他计量属性的信息,会计在手工操作的年代因其繁琐、工作量大而未能坚持,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多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报告实时的提供将会成为现实。

4、 会计信息将会通过网络由使用者自由获取,并真正实现会计监督的社会性与广泛性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存储技术以及

远程通讯技术等)为会计信息传递方式的革命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预见,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和Internet网的普及,企业会计信息的输出,不会像现在这样,将报告印成百上千份邮寄发出或通过报刊公布,而只需将对外会计报表及对其审计的审计报告存储在Internet网上,任何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通过网上调用,从而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企业提供成本和使用者的获取成本。同时,会计信息的可公开程度也将大大提高。企业在网上提供的不仅有综合信息,还有层层细化的信息,使用者可以从综合信息开始,追踪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直至进入最原始的数据库为止。阅读者甚至可以就自己所选数据汇编成任何报表--自助报表。

会计信息网络化的传递方式,不仅在信息的实效性、充分性上获得了飞跃,而且在信息的真实性上也将获得巨大进步。会计信息在网上众目睽睽之下,企业将不敢对会计数据进行主观编造,众多的数据链使得细微纂改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信息使用者的自助报表,也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形成复审机制,真正实现会计监督的社会性与广泛性。

以上变化,对现实的会计工作及其已有的理论,应该说有巨大甚至也有以说带有革命性的影响,虽不涉及会计本质,但对会计整体的冲击力很大,以至我们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对一些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方面的问题,迅急地作出相应的研究与解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颖源`郭志顺编著:《管理会计和工程经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年出版.

2.《财务与会计》1981年第11期:“财会工作技术革命的先声”。

3.第一汽车制造厂穆崇枢:“关于建立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1981年第4期。

4.胡金柱、杨发明等编:《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5.蔡传勋主编:《会计电算化软件分析与设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

6.财政部全国会计技术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7.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组织编写:《会计电算化指南》,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

8.拙著:《会计理论问题》,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9.E.FSS , S.WARREN:ACCOUNTING PRINCIPLES14th Edition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