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会计学院

面试秘笈真的有用吗?

添加时间:2007-05-11 00:00:00 来源:会计系

写这个题目,来源于在海量面试中和应聘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交流时,发现他们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非常努力、刻意地去为面试做准备,而他们的准备途径往往来源于书籍和网络上层出不穷的《面试秘籍》、《应试宝典》。过多地按“指示行事”,往往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应聘者掩盖自身的特点,让招聘人员无法在面试过程充分了解个体特性。现在所有的院校都进步了,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对就业的重视日益超过招生,因此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做就业指导的老师可能都是来自于院校,看了几本教材就上教室了,所有的学生都被告之,简历要准备详细、面试要重视、尊重面试考官等等,因为扶起一把门边的扫帚而得到录用机会的案例一遍遍传唱。于是所有的学生临时抱佛脚,购买昂贵的西装、背熟可能问到的问题,拿着花费不菲、印刷精美的厚厚的简历面试去了。一般对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来说,很难提供有说服力的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因此招聘的主要目的是看到他们的特质和潜力,一旦这些特点同质化了,根本分不出谁是谁,也就没办法判断出是否和岗位匹配。有招聘主管告诉我,最难的就是从毕业生中选人了,茫茫人海,一问“你觉得自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全部的回答都是“我的个性开朗、活泼”,而且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是滔滔不绝,恨不能把自己所有的优点说三次。但是有的岗位需要严谨的头脑和精细的计划,并不需要“话篓子”,即使是要求活泼个性的岗位,由于在面试中的判断失误,录用了并不合适的人选,最后给企业和被选员工都带来损失,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

2、 每个企业每个阶段的面试目的都是不同的,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方式。一个企业,尤其是管理规范的大企业,选人标准都是统一的,但是每次设计的面试场景和选拔方法都是有不同目的的。再有经验的应聘者都不太可能揣摩出每个安排的含义,尤其是每个阶段主考的考官的性格、背景都不同,倾向也不一样,难免在统一的选人标准上带上自己的烙印。另外,对应聘者来说,由于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工作岗位和要求理解不透,永远在信息上是部分屏蔽的。有一个朋友,在面试一家公司的时候,各方面都非常优秀,面试表现也非常好,但是最后企业录用了一个各方面比较平均的人,开始不是很明白,但是还好最后有知情的人员打听到,在部门主管领导那里对他行使了否决权,因为这个岗位,公司今后将会培养成部门主管的接班人,而这个部门主管又参与了面试,对于自己未来的接班人,他更倾向于能和自己平稳过渡,顺利交接,完成自己已定路线的“和平人士”,而不是各方面更优秀于自己的人。这些在招聘广告上不可能体现出来的因素,往往在实际面试、尤其是管理职位的面试中起了决定作用。很多网友总结面试是“三分实力、七分运气”,其实这七分运气往往就是一些不可预计的原因造成的,每个公司、每次面试的情况不同,你又怎么可能指望去看各个面试宝典学习得到呢?

3、 应聘者过多关注面试功略,往往忽略了对要面试的企业的了解。在充分准备了各项考官可能问到的问题后,大家踌躇满志地去面试了,但是昨天背得200多个问题,可能考官问了两句“你介绍下你自己”,或者“你在过往有什么成功事迹”后,就将转入一连串的实质性问答了,这也是面试考官最感兴趣的话题。“你对行业技术发展怎么看?”“你觉得你哪方面能力能胜任这个职位?”“你对我们公司的管理风格如何看?”这些问题都是希望能了解面试者对加入公司的兴趣、性格上是否符合企业文化、是只能做个程序员还是能往系统分析等方向发展等。但是让招聘主管遗憾的是,往往应聘者,尤其是毕业生在“背”完一些流利的介绍后,到这就卡了,一问三不知。如果你对你想加入的企业,一点都没去花时间了解,我想这个企业对你的兴趣也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