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Ⅲ部分:关于青年就业创业实践
青年是新增就业创业的主体,就业创业是青年最普遍、最紧迫诉求,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任务。团中央推进青年就业创业“五轮并驱”包括: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城乡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城乡青年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基金、YBC和KAB创业项目计划。坚持普遍性原则。服务青年最普遍、最紧迫的需求,进而实现两个全体青年政治目标,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坚持枢纽性原则。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强化共青团组织枢纽作用,在服务青年中联系青年、组织青年。坚持利益性原则。推进工作中,充分考虑相关利益方的核心诉求,在多方共赢前提在下实现事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可行性原则。立足党政重视、青年能为,抓住党政工作空挡,发挥共青团自身组织优势,调动社会资源推进工作。
3.1 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3.1.1青年失业状况
国际劳工组织指出,2003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4.4%,是全球平均失业率6.2%的两倍多,青年绝对失业人数达8820万,占到全球总失业人数的47%。我国青年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15—29岁青年失业率约9%,高于社会6.1%的失业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 2005年开始,20 世纪8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以每年600余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的同时,90年代出生的人口也将陆续达到就业年龄。我国就业工作的战略重点已经从解决下岗人员就业逐渐转移到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上。
3.1.2 见习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表明,在见习期间可以获得工作的技巧,增强职业规划能力和对职位的认同感;见习之后的青年更容易获得工作、提高工作的稳定性,降低从学校进入职场的不适应性,并增强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心等等。有研究基于2002年美国大学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统计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出参加实习的青年比没有参加实习的青年找到工作的机会大48.75%。另外一个研究采用的是美国大学毕业5年以内的一组在职人员的数据,发现没有参加过就业见习的青年平均找工作的时间是参加过就业见习青年的2.19倍,前者工作的起薪是后者91.54%,而截止到数据统计的时间点,前者的薪金水平只有后者的85.48%。
3.1.3 国外见习实践
全世界各国都很重视青年就业,较为成功的青年职业见习活动有德国的实务实习、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美国的“改善青年人项目”、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日本的“体验式就业”、香港的“职业展翅计划”等等。
实行“双师制”的培养模式。大学生除了接受严格的学校教育外,还要直接和企业接轨,接受生产实践的指导。同时,德国创建了与大学并行的新式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和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为目标,学校毕业后可以直接胜任公司和企业的工作。据联邦劳动力市场和职业研究所统计:在受不同教育的就业者中,高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失业率是最低的。
法国政府部长理事会在1986年起发起青年挑战计划,目标是建立一个帮助青年创业的支持机制。该计划主要为18-28岁的青年或青年团体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无偿的资金、培训、咨询、中介和后勤服务。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鼓励创新,让青年人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三是政府跨部门的联合和合作。
美国设立“改善青年人项目”,该项目把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和青年人的能力更好的匹配,如通过让青年人主动承担一些社区服务工作而培养他们的工作经历,项目开展过程中有成年人作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可能的情况下,则让成年人和青年人一对一学习。美地方政府还设有青年委员会,其中一项职能就是帮助青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成功。
英国王子基金启动了青年创业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动员企业界和社会力量志愿为18-30 岁的失业、半失业青年提供创业咨询以及资金、技术和网络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实行从福利到工作方案的帮助和支持。该方案的资金总共是50亿英镑,其中用于青年人就业的有31亿英镑。针对25岁以下、失业6个月以上的青年人,政府提供了以下几种就业机会供其选择:一是提供一份工作,提供工作的雇主可享受政府给予为期6个月的每周60英镑的工资补贴;二是由自愿性组织提供的工作;三是公益型工作,如城市绿化、环境保护、清洁等岗位;四是为素质较低的年轻人提供培训机会,时间最长为1年。
日本自1992年泡沫经济之后,大学生就业情况急剧恶化,日本政府推动了“体验式就业”的项目。按照提供岗位的主导方划分,该项目可以分为大学主导型、企业主导型、自治体主导型等;按照就业见习的目标导向,项目可以分为资格要件型、职业选择准备型、学习意欲唤起型等等。不同类型的体验式就业项目适用于各类青年的见习和未来求职的需要。
香港的“展翅计划”是香港特区政府自1999年开始,为15至19岁的离校青年而设的职前综合培训计划。展翅计划共有三个主要项目,包括单元培训课程、工作实习、择业辅导和支持服务。学员完成单元培训课程后,便可参加为期1个月的工作实习。目前计划的职业培训涵盖经济生活的很多方面,譬如有文职训练、美容美发、酒店管理、表演艺术、纺织制衣,等等。
3.1.4 基本情况
截至10月底,全团共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1388个,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95.8%的地级市。目前,这些见习基地可提供见习岗位524961个,上岗见习青年216870人。
① 基地分布。东部11省平均每省建立见习基地1011家;中部8省平均每省建立见习基地629家;西部12省平均每省建立见习基地426家。
② 见习上岗。全国已经到岗见习的青年为216870名,见习岗位的平均使用率约为41.3%。其中,应届大中专毕业生149821名,占总数的69.1%;已毕业未就业青年28967名,占总数的13.4%;下岗失业青年18222名,占总数的8.4%;青年农民工19830名,占总数的9.1%。
③ 见习聘用。在20余万名到岗见习青年中,已有49613名被见习基地正式聘用,聘用率约为22.9%。其中,应届大中专毕业生29382名,占总数的59.2%;已毕业未就业青年6922名,占总数的14%;下岗失业青年5010名,占总数的10.1%;青年农民工8299名,占总数的16.7%。
3.1.5调查情况
2009年,城市部委托青少年研究中心独立对见习基地进行调研,并每年形成《见习基地年度报告》,促进见习基地稳步发展。调查显示:
① 各级团组织对见习基地建设形成广泛共识。77.9%的团干部认为“见习基地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中作用很大或较大”。55.6%的团干部认为,推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在当地团委工作中“非常重要”,39%的团干部认为“比较重要”,两项合计达到94.6%。同时,有48.6%的团干部认为领导对见习基地“非常重视”,36.6%的团干部认为“比较重视”,两项合计达到85.2%。
② 团干部普遍感到工作中存在难度。由于见习基地建设对于共青团来说是一项全新工作,因此相当数量(83.6%)的团干部感到这项工作难度大、压力大。其中,9.8%的团干部认为“难度很大”,73.8%的团干部认为“难度较大”。从总体上看,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依次有:日常管理(32.2%)、找青年(28.5%)、建基地(25.2%)等。
③ 见习基地负责人和见习青年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认同。调查显示,84.4%的见习基地负责人认为“当地团组织与见习基地的协调‘非常好’或‘比较好’”;73.6%的见习青年认为共青团在见习基地建设与运转中发挥的作用“很大”或“较大”。受访的见习青年中,团组织联系3次及以上的有21.9%,2次有29.3%,联系1次的有31.1%。
④ 青年参与见习既注重技能培养又看中签约录用。62.5%的青年是为了“开阔视野,培养技能,积累经验”,22.1%的青年“看中的是见习后的签约录用”。尽管参与见习的青年不可能全部留下来就业,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签约率,就难以保证青年参与见习的持久积极性。
⑤ 见习青年受益的方面主要有:实际操作能力、人际交往方面、专业知识方面和就业信息来源和就业机会。从所设岗位与见习青年所学专业的情况看,15.9%的青年见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很对口”,54.5%的岗位与专业相关,另有29.7%的岗位与专业没有关系。
⑥ 企事业单位承建见习基地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于承建见习基地的目的,28.4%的基地负责人是“为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青年解忧”,24.1%是为了“配合共青团的工作”,还有24.3%是“为企业选人用人搭建平台”,13.9%是为了“满足企业扩张性用工需求”。
⑦ 多数见习基地负责人对见习青年表现比较满意。在见习基地初建阶段,见习基地负责人的社会责任感较强,见习青年(尤其高校团委推荐的大学生)大多素质较高。因此,77.1%的见习基地负责人认为见习青年在工作中的表现“非常好”或“比较好”。
⑧ 见习基地对见习青年的管理不断加强,择优录用。调查显示,37.6%的见习基地制定了有关见习青年的工作、培养、见习补助以及录用制度,33.6%的基地正在制定,还有21.2%的准备制定。关于见习青年的录用,59%的基地负责人认为表示要“优先考虑,择优录用”,23.1%的认为要“详细考察,严格录用”。从总体上看,见习青年的聘用率接近20%。
3.1.6突出问题
在推进见习基地工作中,要特别注重服务体系内青年与服务体系外青年的关系把握,从而有效增强共青团的组织覆盖。要特别注意共青团应着力扶助就业能力欠缺青年与企业择优选拔的用工需求之间的关系把握,要着力服务那些需要通过见习提升技能从而实现就业的弱势青年群体。问题还包括:
① 基地质量不高
共青团联系渠道不宽,基地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青年需求和工作需要。“重数量增长、轻日常管理”现象比较突出,导致部分岗位质量不高,对青年吸引力不强。基地建设尚未有效建立择优汰劣的机制。
② 见习管理粗放
在对接过程中,部分团组织由于认识差距或者工作量不足,简单任由企业与青年直接对接,忽视了团组织“在服务中组织青年”的本质目标和要求。部分企业见习管理简单,对轻视对见习青年的培训和指导,甚至有廉价用工倾向,造成青年受益感下降。部分青年见习期间自我约束力不强,或者忙于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见习随意懒散,影响了企业积极性。
③ 青年意愿不强
青年对参加见习活动的热情仍然不高。对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认为参加见习机会成本太大,见习并不和就业直接挂钩,这段时间写论文或者找工作可能收获更大;对已毕业未就业青年来说,他们担心见习学不到东西,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对青年农民工、下岗失业青年来说,他们看重见习收入,见习期间提供的少量生活补贴对他们吸引力不大。
④ 见习文化欠缺
部分青年把实现就业作为唯一目标,没有意识到见习是完整学习过程的必要阶段,忽视对自身职业技能和社会化技能积累。全社会还缺乏支持见习工作的文化氛围。
3.1.7 对策措施
见习基地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由应急状态进入常态工作,青年参与意愿、政府重视程度、团干工作热情、企业支持态度等都会面临新情况。同时见习管理不规范、见习岗位匹配度不高、实际聘用率不高等也会对见习基地持续发展产生新挑战。
① 稳定基地数
进一步扎实推进见习基地建设,规范见习基地管理,择优汰劣,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高质量见习基地。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将能够正常运转的见习基地数量稳定在较高水平。
② 提高知晓率
深入挖掘见习工作本质内涵,通过采取新媒体手段加强宣传推介,营造青年见习文化,努力提高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年中的知晓率好和认同度。
③ 提高上岗率
完善见习基地工作网络平台,建立在线办公、信息发布系统,利用网络、短信、手机报等方式增强对青年的覆盖好联络,不断提升工作便捷性。加强对见习企业和岗位的遴选,增强见习岗位与青年意愿的匹配度,提高青年参与见习的积极性。
④ 强化规范性
规范见习过程管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形象标识、统一考评标准、统一工作规范等工作;明确城市、高校、企业团委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完善统计通报制度、见习考核制度、督导评估制度、激励约束制度,政策保障制度等。
3.2小额贷款
3.2.1 概念沿革
小额贷款是一种以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额度、持续性、制度化的信贷服务方式。小额贷款起初既是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更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小额贷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著名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的小额贷款试验。1976年8月尤努斯和他的学生在吉大港大学附近的一个小村做了个试验,利用他自己的财产担保说服当地银行向贫困农民提供一些贷款,这些贷款促进了贫困农民的生产自救,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而且还款率也比较高。这一经验被逐步推广并日臻成熟,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创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主要从事面向贫困农民的小额贷款服务。通过30年的成功运作,孟加拉乡村银行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运作最成功的小额贷款金融机构。2006年10月,尤努斯及其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小额贷款自出现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发展。根据小额信贷发放机构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1)非政府组织(NGO)方式;(2)正规金融机构方式;(3)社区合作银行方式;(4)村银行方式;(5)批发基金方式。据世界银行估计,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有7000多家小额贷款机构,为1600万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服务,全球小额贷款周转金估计达25亿美元。
3.2.2 基本情况
截至11月底,累计发放城市青年创业小额贷款420580.48万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22098万元,其他金融机构398482.48万元。贷款项目共计44983个,扶持创业青年共计53125人,带动青年就业共计171528人。
3.2.3 特色做法
1、分层分类的金融服务。各地团组织结合各金融机构业务特长、覆盖领域等实际情况,根据青年创业阶段、企业规模、贷款需求等特征,为创业青年提供不同贷款规模、担保方式、优惠政策的分层分类金融服务。有为初始创业青年提供的小额信用贷款,有为创业初成青年定制的经济型套餐贷款,有为加速发展期创业青年引入的政策性贷款,有为特殊创业青年群体提供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
2、积极探索担保方式创新。各地团组织在现有自然人保证、存单质押、房产抵押、商铺租赁权抵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互保、联保、抵质押品及补充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主动创新,适应银行业务特点,创新了评定青年贷款信用等级、发放信用卡、联合小额贷款公司等方式。开展“信用团组织”和“信用青年”评选,通过互保、联保等方式可获得每人最高10万元的免抵押担保贷款,利率下浮10%的利率优惠。
3.2.4 工作举措
①提高工作专业水平。加强团干部金融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召开现场推进会,交流工作经验。
②构建银团合作模式。明确银行和团组织全力义务,建立“共青团推荐申贷,银行审批放贷”的合作模式。建立联合工作小组,完善项目评估机制。
③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通过政府支持贴息,银行奖励减息支持政策;探索联保、互保等信用担保方式;探索基金股份注入和企业回购的自我运行补足机制。
④建立工作信息资料。建立与银行等合作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完善小额贷款统计制度,加强创业贷款青年的信息资料管理。
3.3 订单式培训
订单式培训是“企业用工需求→团组织→潜在就业青年→培训机构→企业用工”的闭环的工作过程。订单式培训具有以下特点:以企业用工为前提,以技能需求为导向,以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共青团为纽带。服务青年的过程,也是对青年再组织化过程。
3.3.1 立论基础
① 利于人力资本开发。技能培训是人力资本开发的过程。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人力资本与经济总量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3%,仅次于物质资本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直接贡献率为26.4%,间接贡献率为3.89%。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大体为75%,说明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② 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给核心包括数量、质量和结构。质量和结构的核心是技能高低以及与岗位的匹配性。我国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之间脱节现象,这里面有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社会培训与就业脱节问题。这也是“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并存的重要原因之一。订单式培训以需求为导向,利于缓解结构性失业。
③ 利于降低市场搜索成本。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和雇主存在对供需信息的需求,两者都会把搜寻活动推进到搜寻的预期边际收益等于搜寻的边际成本,就业创业见习改善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质量和结构,降低了搜寻成本。
3.3.2 总体情况
截至10月底,全国以团组织为主导的、3天以上的培训人数达193.7万人技能培训是服务青年就业创业重要载体。全团全年培训人数接近200万人,培训基地6000余个,主要以农村青年实用技能培训为主。同时以就业相结合,联合烹饪协会、家电协会和家政协会,在进城务工青年中开展“订单式”培训。6月至11月,各地共有59466人青年农民工报名,其中通过团组织发动方式报名的47280人,通过社会化发动方式报名的12176人。在报名青年农民工中,已签订用工意向协议人数48802人,已培训人数48902人,已上岗就业37922人。
3.4.3 存在问题
①需求的动态性。企业用工需求具有动态性,受经营状况、季节变化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岗位信息搜索带来难度。
②组织渠道不畅。共青团组织基层网络不健全,联系企业数量有限,导致用工需求不足。
③青年预期偏好。进城务工青年更注重快速就业,忽视技能培训对其职业生涯的作用。
④基层资源欠缺。基层工作资源、工作力量有限,找准企业需求标准、青年意愿、统筹时间等方面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工作推进难度较大。
3.3.4 工作措施
①明确重点群体。不断提高工作组织化程度和工作效率,重点选定初中后和高中后毕业生“两后生”群体,做好前期意愿调查、跟踪服务和用工对接。
②建立示范基地。依托有影响有实力的培训类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调动双方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分工合作。
③建立联络渠道。根据青年流动规律,推进输出地和输入地团组织间的对接,形成相对稳定的输送渠道。
④借助行业力量。与用工规模较大的行业、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和合作,建设人力培训蓄水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