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2011年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17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
117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这117个城市是指2011年1-4季度中参加数据汇总的全部城市,各个季度城市数量会有变动,但基本稳定在100个城市左右。]
华北
| 东北
| 华东
| 中南
| 西南
| 西北
|
天津 石家庄
太原 呼和浩特大同 秦皇岛
包头 阳泉 赤峰廊坊 (10个)
| 沈阳 长春 大连
哈尔滨 鞍山 吉林
齐齐哈尔 通化 延边 白城 白山 辽源
牡丹江 四平 佳木斯 松原 抚顺 本溪
(18个)
| 上海 济南 南京
合肥 福州 青岛
烟台 淄博 东营
苏州 常熟 绍兴
威海 潍坊 蚌埠
无锡 盐城 徐州
芜湖 黄山 安庆
景德镇 马鞍山
南通 萍乡 三明
南平 泉州 温州
新余(30个)
|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洛阳 常德
佛山 汕头 湛江
荆州 海口 潜江
十堰 襄樊 许昌
宜昌 郴州 桂林
黄石 柳州 株洲
益阳 安阳 恩施
湘潭 衡阳 孝感
岳阳(28个)
| 重庆 成都 贵阳
昆明 广安 乐山
泸州 宜宾 玉溪
曲靖 绵阳 昭通
德阳 六盘水
保山 (15个)
| 兰州 西安 西宁
白银 宝鸡 铜川
渭南 延安 银川
金昌 喀什 咸阳
石嘴山 吐鲁番
昌吉 库尔勒
(16个)
|
2011年,监测城市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招聘人员累计2068万人次,进入市场求职人数累计1956万人次,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 需求人数 / 求职人数,表明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如0.8表示10个求职者竞争8个岗位。] 约为1.06,与上年相比上升了0.05。(表1)
表1. 供求总体情况
| 需求人数
(人次)
| 求职人数
(人次)
|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 与上年相比变化
|
本期有效数
| 20680563
| 19563305
| 1.06
| +0.05
|
分季度看,2011年四个季度,监测城市市场用人单位招聘人数平均每季度约517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人数平均每季度约489万人,平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06。
分年度看,2001年以来市场中岗位需求和求职人数总体上保持上升态势,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高于求职人数的增长。特别是2004年以来,市场中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始终保持在0.9以上,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2009年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2011年回升至1.06,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
图1 2001-2011年度市场职业供求总体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2011年全国117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从全年总体情况看,劳动力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市场运行稳定。
2.从产业需求看,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格局基本稳定。从趋势看,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稳步上升。分行业看,制造业需求旺盛,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比重趋于下降。
3.从用人单位需求看,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占据主体地位。私营及个体企业用人需求比重趋于上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逐年下降;外商及港澳台企业的用人需求变化不大。
4.从求职主体看,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是求职主体。从趋势看,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波动中略有上升,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波动中呈现下降;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比重总体上趋于上升,但近年来有所下降。
5.从年龄看,16-34岁年龄组用人需求量大,45岁以上求职人员就业依旧相对困难;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市场中的求职主体,市场需求量较大,2010年以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市场需求量回升。
6.从技能看,劳动力供需总量集中在初、中级技术等级;从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职者均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能人才短缺仍较为突出。
二、产业、行业劳动力需求状况
从需求总量看,2011年监测城市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8%、39.3%和58.9%,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格局相对稳定。
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6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产业
| 需求人数
(人次)
| 所占比重
(%)
|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
(百分点)
|
|
第一产业
| 362106
| 1.8
| -
|
第二产业
| 8143816
| 39.3
| +0.6
|
第三产业
| 12174641
| 58.9
| -0.6
|
合计
| 20680563
| 100
| /
|
2001-2011年度,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2001年的25.7%上升至2011年的39.3%,上升了1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2001年的72.5%下降至2011年的58.9%,下降13.6个百分点。(见图2)
图2 2001-2011年度三次产业需求比重变化
从行业需求看,81.7%的单位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六个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2.2%、15.7%、13.1%、8.9%、7.2%和4.6%。(见表3)
与上年相比,制造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1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8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1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1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
从各年度情况看,2001-2011年间,制造业需求旺盛,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制造业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比重波动中趋于下降,平均下降幅度在3%以内;建筑业的需求比重基本稳定。(见图3)
表3. 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行 业
| 需求人数
(人次)
| 所占比重
(%)
| 上年相比
需求变化
(百分点)
|
农、林、牧、渔业
| 362106
| 1.8
| -
|
采矿业
| 201486
| 1.0
| +0.1
|
制造业
| 6662488
| 32.2
| +0.1
|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324856
| 1.6
| +0.2
|
建筑业
| 954646
| 4.6
| +0.1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462992
| 2.2
| -0.1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570374
| 2.8
| -0.1
|
批发和零售业
| 3247131
| 15.7
| -0.8
|
住宿和餐饮业
| 2701089
| 13.1
| +0.1
|
金融业
| 290360
| 1.4
| -0.3
|
房地产业
| 506536
| 2.4
| -0.3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491500
| 7.2
| +1.1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158733
| 0.8
| -0.1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18171
| 0.6
| -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1846787
| 8.9
| -0.1
|
教育
| 202548
| 1.0
| +0.1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162760
| 0.8
|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14601
| 1.5
| -0.1
|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 84505
| 0.4
| -
|
国际组织
| 16894
| 0.1
| +0.1
|
合计
| 20680563
| 100.0
| /
|
图3 2001-2011年部分行业市场用人需求比重变化
注:2005年3季度行业指标采用新标准分类,上述指标统计有所变动,故2005年全年未作汇总。其中,社会服务业需求比重,2006年及其后各年度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需求比重合计。
三、用人单位劳动力需求状况
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需求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6.8%,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仅占0.6%,其他单位用人需求比重为2.6%。
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用人需求占76.1%,其中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其需求比重分别为22.1%、31%和11.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6.3%;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7.4%;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10.2%;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4%。(见表4)
与上年相比,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其中,内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上升了1.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从各年度情况看,2001年至2011年,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下降了11.8个百分点,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私营及个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2001-2006年间上升了7个百分点,需求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以来呈现缓慢下降态势;外商及港澳台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基本保持在15%左右,变化幅度较小。(见图4)
表4. 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组的需求人数
单位性质
| 需求人数
(人次)
| 所占比重(%)
| 上年相比
需求变化
(百分点)
|
企业
| 20011026
| 96.8
| +0.3
|
内资企业
| 15233577
| 76.1
| +1.3
|
国有企业
| 457018
| 2.3
| -0.4
|
集体企业
| 348692
| 1.7
| -0.3
|
股份合作企业
| 683856
| 3.4
| +0.2
|
联营企业
| 360713
| 1.8
| -0.5
|
有限责任公司
| 6196615
| 31.0
| +4.3
|
股份有限公司
| 2212903
| 11.1
| +1.5
|
私营企业
| 4430786
| 22.1
| -3.2
|
其他企业
| 542994
| 2.7
| -0.3
|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 1252887
| 6.3
| -0.2
|
外商投资企业
| 1488274
| 7.4
| -1.1
|
个体经营
| 2036288
| 10.2
| +0.1
|
事业
| 88467
| 0.4
| -0.2
|
机关
| 41912
| 0.2
| -
|
其他
| 539158
| 2.6
| -0.1
|
合计
| 20680563
| 100.0
| /
|
图4 2001-2011年部分企业需求比重变化
注:2005年3季度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指标采用新标准分类,上述指标统计有所变动,故2005年全年未作汇总。
其中,股份制企业需求比重,2006年及其后各年度为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需求比重合计。
四、各类职业劳动力供求状况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2011年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是用人需求的主体,所占比重分别为34%和32.8%,二者合计为66.8%。
从各类职业的求职情况看,求职人数相对集中的职业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所占比重分别为28.8%和30%,两者合计约占总求职人数的58.8%。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高,分别为1.12、1.21、1.05,劳动力需求略大于供给。(见表5)
从各年度情况看,2001-2008年,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旺盛,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呈现上升态势,2009年有所回落,2010年以来有所回升(见图5)
表5. 按职业分组的供求人数
职业类别
|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
需求人数(人次)
| 需求比重(%)
|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 求职人数(人次)
| 求职比重(%)
| 与上年相比
求职变化
(百分点)
|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 与上年相比供求变化
|
单位负责人
| 655776
| 3.2
| +0.2
| 707579
| 3.6
| +0.1
| 0.90
| +0.10
|
专业技术人员
| 2733356
| 13.2
| +1.7
| 2538506
| 13.0
| +0.7
| 1.05
| +0.13
|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 2127469
| 10.3
| +0.9
| 2851974
| 14.6
| +0.6
| 0.73
| +0.07
|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 7030166
| 34.0
| +0.7
| 5626084
| 28.8
| -0.4
| 1.21
| +0.11
|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
| 299177
| 1.4
| -0.1
| 260380
| 1.3
| -0.2
| 1.11
| +0.15
|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
| 6787446
| 32.8
| -2.6
| 5871853
| 30.0
| +0.3
| 1.12
| -0.03
|
其他
| 1047173
| 5.1
| -1.0
| 1138231
| 5.8
| -
| 0.90
| -0.10
|
无要求
| /
| /
| /
| 568698
| 2.9
| -1.0
| /
| /
|
合计
| 20680563
| 100.0
| /
| 19563305
| 100.0
| /
| /
| /
|
图5 2001-2011年市场部分职业供求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五、求职人员分类状况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4.2%,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4.5%,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6.4%,其它失业人员占13.3%。求职人员中,外来务工人员占33.7%,其中,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分别占17%和16.7%。
与上年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下降了2.2个百分点,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本市农村人员的比重上升了2.9个百分点,外埠人员的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见表6)
从各年度情况看,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中的求职主体(占70%以上),这两大群体的求职比重基本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动态势:2001-2003年,失业人员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之后回落,2003-2008年间下降了11.3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略有回落;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比重则从2001-2003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之后不断上升,2003-2008年间上升了15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略有上升。
在失业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比重从16.5%上升至24.5%,上升了8个百分点;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2001-2003年度从21.8%上升到28%,上升了6.2个百分点,之后不断下降,2003-2011年间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见图6)
表6 按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求职人数
求职人员类别
| 求职人数(人次)
| 所占比重
(%)
| 与上年相比
需求变化
(百分点)
|
新成长失业青年
| 4799603
| 24.5
| -2.2
|
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
| 2109365
| 43.9
| -3.1
|
就业转失业人员
| 3203450
| 16.4
| +0.8
|
其他失业人员
| 2593130
| 13.3
| +0.4
|
在业人员
| 1033280
| 5.3
| 0.2
|
下岗职工
| 632340
| 3.2
| -0.5
|
退休人员
| 130644
| 0.7
| +0.1
|
在学人员
| 566034
| 2.9
| +0.2
|
本市农村人员
| 3335335
| 17.0
| +2.9
|
外埠人员
| 3269489
| 16.7
| -1.9
|
合计
| 19563305
| 100.0
| /
|
图6 2001-2011年部分求职人员所占比重变化
六、招聘、应聘条件状况
1. 性别
从对劳动力的需求看,66%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比重略高于女性。
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看,男、女性的求职业比重分别为54.9%和45.1%。
从供求状况看,男性和女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4和1.07(见表7)。
从各年度情况看,2001-2011年间,男性和女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女性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高于男性;2009年以来,男性和女性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之间的差距趋于缩小。(见图7)
表7. 按性别分组的供求人数
性别
|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
需求人数(人次)
| 需求比重(%)
|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 求职人数(人次)
| 求职比重(%)
| 与上年相比
求职变化
(百分点)
|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 与上年相比供求变化
|
男
| 7365667
| 35.6
| +1.3
| 10745941
| 54.9
| +0.5
| 1.04
| +0.05
|
女
| 6293653
| 30.4
| -
| 8817364
| 45.1
| -0.5
| 1.07
| +0.04
|
无要求
| 7021243
| 34.0
| -1.3
| /
| /
| /
| /
| /
|
合计
| 20680563
| 100.0
| /
| 19563305
| 100.0
| /
| /
| /
|
注: 关于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的计算:表7中“无要求”一栏数据,已按照表中实际男、女的求职比例分别加权计入男、女需求人数,然后,再以“需求人数 / 求职人数” 算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加权分配后的男女需求人数未列入本表中。以下“年龄”、“文化程度” 中“无要求”一栏处理方法同此表。
图7 2001-2011年分性别供求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2. 年龄
从用人单位的年龄要求看,86.4%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所要求。分年龄组,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约占总体需求的63.4%,其中,对16-24岁之间劳动者的需求约占28.1%,对25-34岁之间劳动者的需求约占35.3%。
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求职者同样以青壮年为主体,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70.3%。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4.4%,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5.9%。求职者的年龄构成与用人单位的年龄需求结构基本一致。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 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18、1.06和0.77。(见表8)
从各年度情况看,25-34岁、35-44岁年龄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趋于上升。见图8)
表8. 按年龄分组的供求人数
年龄
|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
需求人数(人次)
| 需求比重(%)
|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 求职人数(人次)
| 求职比重(%)
| 与上年相比
求职变化
(百分点)
|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 与上年相比供求变化
|
16-24岁
| 5805030
| 28.1
| -3.7
| 6728839
| 34.4
| -5.5
| 1.00
| +0.08
|
25-34岁
| 7310490
| 35.3
| +0.8
| 7020434
| 35.9
| +2.4
| 1.18
| +0.02
|
35-44岁
| 3678579
| 17.8
| +1.3
| 4011160
| 20.5
| +2.2
| 1.06
| +0.03
|
45岁以上
| 1124991
| 5.4
| +0.2
| 1802872
| 9.2
| +0.9
| 0.77
| +0.02
|
无要求
| 2761473
| 13.4
| +1.3
| /
| /
| /
| /
| /
|
合计
| 20680563
| 100.0
| /
| 19563305
| 100.0
| /
| /
| /
|
图8 2001-2011年分年龄供求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3. 文化程度
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87%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比重为39%;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需求比重为23%;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5%。
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41.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24.7%;大专以上学历的求职者占34.2%。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需求大于供给,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2、1.14。(见表9)
从年度情况看,2001-2011年间,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市场需求量较大;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001-2006年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波动中略有上升,2007-2009年趋于下降,2010年以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市场需求量回升。(见图9)
表9. 按文化程度分组的供求人数
文化程度
|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
需求人数(人次)
| 需求比重(%)
|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 求职人数(人次)
| 求职比重(%)
| 与上年相比
求职变化
(百分点)
|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 与上年相比供求变化
|
初中及以下
| 4760208
| 23.0
| -1.4
| 4825211
| 24.7
| -1.0
| 1.12
| +0.02
|
高中
| 8056903
| 39.0
| +1.2
| 8052985
| 41.2
| +0.9
| 1.14
| +0.05
|
职高、技校、中专
| 4773095
| 59.2
| +1.5
| 4670327
| 58.0
| +0.8
| 1.36
| +0.06
|
大专
| 3514107
| 17.0
| +1.0
| 4357293
| 22.3
| +0.7
| 0.94
| +0.06
|
大学
| 1601918
| 7.7
| -
| 2253288
| 11.5
| -0.6
| 0.85
| +0.06
|
硕士以上
| 62738
| 0.3
| -0.1
| 74528
| 0.4
| -0.1
| 0.98
| +0.12
|
无要求
| 2684689
| 13.0
| -0.7
| /
| /
| /
| /
| /
|
合计
| 20680563
| 100.0
| /
| 19563305
| 100.0
| /
| /
| /
|
图9 2001-2011年分文化程度供求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4. 技术等级或职称
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约占总需求人数的54.2%,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6%。
从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来看,54.1%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的职业资格,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7.6%。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基本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技术等级的要求相匹配。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均处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状况,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相对较高的是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技师(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技师 (职业资格一级),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2.34、1.88和1.76。(见表10)
从各年度情况看,高级技师 (职业资格一级)、技师(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2001-2007年度呈现持续上升态势,2007年以来趋于下降,但仍处高位,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 (见图10,11)
表10. 按技术等级分组的供求人数
技术等级
|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
需求人数(人次)
| 需求比重(%)
|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化(百分点)
| 求职人数(人次)
| 求职比重(%)
| 与上年相比
求职变化(百分点)
|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 与上年相比供求变化
|
初级工(职业资格五级)
| 4090877
| 19.8
| +2.8
| 4218938
| 21.6
| +3.7
| 1.45
| -0.02
|
中级工(职业资格四级)
| 2072339
| 10.0
| +1.2
| 1966128
| 10.1
| +0.8
| 1.54
| +0.06
|
高级工(职业资格三级)
| 847373
| 4.1
| +0.1
| 691702
| 3.5
| -
| 1.71
| +0.07
|
技师(职业资格二级)
| 435368
| 2.1
| +0.1
| 312832
| 1.6
| +0.1
| 1.88
| +0.01
|
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
| 165634
| 0.8
| -
| 130037
| 0.7
| +0.1
| 1.76
| -0.13
|
技术员(初级职称)
| 2182286
| 10.6
| +0.3
| 2094088
| 10.7
| +0.6
| 1.53
| -0.01
|
工程师(中级职称)
| 1161773
| 5.6
| +0.4
| 1036492
| 5.3
| +0.4
| 1.60
| +0.02
|
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
| 260627
| 1.3
| +0.2
| 140416
| 0.7
| -0.1
| 2.34
| +0.47
|
无技术等级或职称
| /
| /
|
| 8972672
| 45.9
| -5.5
| /
| /
|
无要求
| 9464286
| 45.8
| -4.9
| /
| /
| /
| /
| /
|
合计
| 20680563
| 100.0
| /
| 19563305
| 100.0
| /
| /
| /
|
图10 2001-2011年分技术等级供求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图11 2001-2011年分专业技术职务供求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